專家呼吁我們教師,應當以讀書作為工作生活的要著,而且我們也努力這樣做。我深深敬重那些在清貧中仍然和書連在一起的教師們。
另一方面我在想,如果讀書總是和清貧的教師連在一起,“知識就是力量”的話語喊起來豈不是底氣不足?
我們談論讀書的重要時,更應該談論怎樣讀書有用,怎樣使讀書的教師成為教育中甚至整個社會中有力的影響者。
眾所周知,信息爆炸時代,知識日新月異。以不變應萬變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工作需要,要適應這種變化,我們就得學會怎樣讀書。
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,提高綜合能力
通過讀書,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,提高綜合能力。
人文素養是一個人能力結構中的一個“軟件”,軟件往往比硬件難搞,這是計算機領域里的常識。
可以肯定,人文素養不佳會營養不良癥。
人文素養不僅會決定你的教學水平高低,還會滲透到你的人格與個性中,影響你的教育觀與教育方式,甚至影響你日常的教育習慣。
要想提升人文素養,不一定什么書都讀,關鍵是要有悟性。
讀書不是追隨,而是要有自己的參與;
讀書不是接受,而是要有自己的創建;
讀書不是仰視,而是要有自己的發現;
讀書不是揣測,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;
讀書不是遵從,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。
不然,自己的人文素養就會不斷退化,導致成了“五腳書櫥”。
把書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
教師要通過讀書把書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。
讀書不是讓我們成為書籍的倉庫,腦袋變成裝書的袋子,而是書要為我所用,讓“吃下去的食物”轉化為營養,成為你工作中的生產力。
林肯一生博覽群書,在當總統之前是大律師,他的學識、口才和他的人格征服了從伐木工人到參議員幾乎所有的人。
林肯一生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把從書中讀來的東西講給別人聽,同時加上自己的看法。能吸引大批的勞動者聽自己講書中的故事,這需要高超的表達能力,需要有一雙善于挑選知識的眼睛,更需要把別人的語言和思想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思想的能力。
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,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,八次選舉八次都落敗,兩次經商失敗,但他從沒有放棄讀書。
馬克思與林肯是同時代的人,他對林肯的評價是:“總之,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人物。這位出類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,以至于當他成為殉難者倒下去之后,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個英雄。”
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,就要先把讀書的過程作為備課的過程。教師的閱讀史也是個人專業發展史。
讀書,每天不間斷地讀書,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,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。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,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,是把書本作為思想課堂、精神課堂的原材料。
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,不愿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,或四處搜尋經典教案,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,那你就更要讀書。
國學大師王國維說:“如果缺少觀點,缺少見識,讀書再多,也不會對自己的學問有補,而只會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。”
所以要帶著批判性思維讀書。由此,我們必須把讀書作為一種享受,一種執著,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,才是真正的備課。
這樣,在你所教的那門學科領域里,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,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。在你學科知識的大海里,你所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,只不過是滄海一粟。
教師還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,使之成為自己的“老師”,每天去向它們請教。那么,每過一年,你的知識就變得更加豐富。
我想,一些經典藏書不用說, 許多報刊也應成為你生活的伴侶。工作若干年后,“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”。
正是在這個意義上,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一生的時間來準備的。
教師因讀書鑄就的教書靈魂,便成了教育的永恒愛心、理想信念、道德良知及社會責任。這才是一個"真正的教師”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。